贾行家:我们怎么突破“情绪化”困境?
一个人要想获得突破
一件事物想在当下产出更大的价值
就要完成从情绪到情感的转化
一个人要想获得突破
一件事物想在当下产出更大的价值
就要完成从情绪到情感的转化
一个人要想获得突破
一件事物想在当下产出更大的价值
就要完成从情绪到情感的转化
一个人要想获得突破
一件事物想在当下产出更大的价值
就要完成从情绪到情感的转化
说起情绪,我认为,这是当下很多问题的核心词,是个基本的、没法回避的时代特征。
我想你也有感觉:今天,不只文化现象,很多网络现象,都是被越来越单纯的情绪催动,越来越没什么道理可讲。
我们好像生活在一团乱麻一样的情绪里,它的来历和问题各异,现代的、传统的,中国的、西方的,我在物质世界里愁肉身住的房子,我在网络世界里想刷存在感……咱们不着急批判,那要交给思想家,我们先看看这个情绪的时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?
什么是情绪?我这里的概括是:情绪是对追求单一目标的即时性反应。它是很底层、很原始的生理和心理现象,正面的像满足、愉悦、期待,负面的像嫉妒、愤怒、失落、恐惧,稍微复杂一些的有空虚、寂寞。
总之,现实中出了一个结果,情绪上立刻就会起反应,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既然我不能成为你,那我要毁掉你
那么,流于表面的情绪为什么成了当下最主要的动力?
说个生活场景吧:我喜欢在地铁上看人,但是这些年没什么人可看了。十几二十年前,至少还有乞讨的,不是拿着碗和棍子,是挎着音箱话筒,边唱边要;还有卖报的,不知道为什么,无论什么时候,头条都是有关刘德华的坏消息。
现在是人人都死盯着自己的手机,像要被吸进去了一样,神情木然,社会学家说这叫“昏睡性的呆看”,人在这种半休眠状态下,很难形成什么有意义的思想和情感。
这种状态下,大家心里涌动的只有情绪。这些情绪几乎是所有人共通的,没有善恶之分。
比如说,一个人发张炫耀豪车或者新包的自拍,再配上段所谓“凡尔赛文学”的夸耀,传达的是什么情绪?都说是虚荣,但我想可能是孤独。
细分析的话,这是由空虚和自恋共同在起作用,引起了刻板的自我复制,发这个的人,也没法从中感到真正的快乐,只能暂时压抑空虚感而已。
再来说那些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上看到炫富的人,更难过了。他自己的目标本来就没达成,有很强的失落感,再看到别人夸张的自恋表演,当然要涌现出嫉妒和愤怒,翻译过来就是“我既恨你,又想成为你”;
然后是绝望,“既然我不能成为你,那我要毁掉你,虽然我不认识你”,“我一个人不行,我找一群和我一样的人来”。
这些情绪是简单的,很容易就把人集合了起来,立刻就开始化作网络上的攻击行动。
想找一个遮蔽嫉妒的名正言顺的理由很容易,只是这些集合起来的人不知道:攻击他人也是自己攻击,是出于对自己不满意。我想,今天的很多事都属于这样一个只有表面情绪的过程。
每次我想到这些,再看地铁里的景象,就觉得惊心动魄、暗潮涌动。我不知道每个人面无表情下面,心里是多么焦躁;手指头上正在打出一段什么样的话来。
群体情绪的真相
这是怎么来的?我在《文化参考》里访问过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董晨宇老师,董老师对当代传播有个描述:上个时代,媒介往往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,我们在使用它。
而在这个时代,媒介变成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,我们就活在里面,跟着它变化。
情绪化的现实来源相当深刻。我们早就生活在一个被现代科学探索和定义的,几何化、数字化的空间里,这个空间本身不存在等级上的高低,好的一面是“平等”,坏的一面是虚无;
如今,问题没有变化,一切却被科技进步加速了,越是处在时代的前沿,你越去想“什么是生活的意义”,这件事就越诡异:你不细想,那什么都有意义,但多问几个“然后呢”,可能会发现什么都不确定。
能肯定的是:我们回不去了,我们没法拒绝,就像谁也不能对朋友说“都不要给我发微信语音,都给我写信”。我们只能把这作为生存的权宜之计,去寻找更合理一些的办法,想想怎么和这些碎片化的情绪相处?
先说一个比较简单的转化。有部日本电视剧叫《孤独的美食家》,没什么主线情节,就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人,每天结束工作以后在大街小巷找饭馆儿吃饭,他的嘴很刁,还是好饭量,每次能吃两人份,这部电视剧就是让咱们看他一顿顿吃什么。
我常想,假如我是电视台老板,十年前有制作人跟我说要投拍这么部戏,我的反应肯定是“什么鬼?”你总得给我个女主角和感情戏吧?我小时候,偷看别人吃饭叫“看嘴”,是最没出息的表现,会挨大人的打,这怎么能拍电视剧?这就是因为我没有把握到后面那种:群体情绪。
这部剧是由漫画改编的,已经拍到了第九季,起码在一二线中国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是无人不知的,国内翻拍过,但是不大成功。
《孤独的美食家》找到了一个很直接也很妙的方法,传达了都市职场人士,也就是今天自嘲为“社畜”群体的典型情绪。
每集开头都有这么段独白:“不受时间与社会的约束,幸福地填饱肚子之后,在那一瞬间,他是随性而自由的,吃饭时不受任何人打扰,也不需要照顾他人的口味,这种孤高的行为,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平等拥有的权利,可以称得上是最治愈人心的过程”。
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自己到外面吃饭说到这么认真的地步。这部戏告诉年轻人的就是:你加班出来,找一个吃夜宵的地方,别将就,吃点没吃过的,吃点儿自己喜欢的,这是一种尽可能的自主。
你说读书没时间,吃饭总要吃吧?饭菜端上来的那一刻,你感受到的满足和快乐情绪是真实的吧?至少,看一看也是一种放松。
我知道也有成功人士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,或者吃代餐和胶囊,因为最省时间,他心里的那个目标太大了,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对自己这么强硬。
《孤独美食家》的成功,就在于用最单纯的方式去抓最普遍的情绪,最基本的生理需求,把它迁移到孤高、幸福这些价值上去。
孤高和幸福是什么?已经不是情绪了,可以说是情感。
情绪重要,但只有情绪的话,人永远没法成熟;情感是更高级的凝结,只有情感才能产生出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。
请注意,我们在这里就要看到“自我突破”的途径了,那就是:把情绪整理上升为情感。
这也正是文化艺术能带着我们完成的东西,这个过程可以很朴素,朴素得就像“吃点儿好的”一样;可以很复杂,帮你解决生命里最重大的问题。
这种被文化艺术引导出来的情感,正是我这把剪刀的中心受力点。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情感吧:它首先包含情绪表现,但是需要在人际关系里沉淀和修整,我们心智的发展,既是在大脑之中,也在关系之中的。
从情绪到情感的转化
关系发展得越深,一个人的用情也会越深,才会把一句誓言做为终生的信条,才会一直守护眼前人。
相比之下,情绪只基于浅的、暂时性的关系,所以它没有固定的对象和立场,也没有积累,现在多强烈都没有用。
比如说,愤怒是情绪,和它相关的仇恨就是情感了。最简单的区别就是愤怒引起的恨是恨一会儿就忘了。仇恨后面有价值判断,所以有持续性;愤怒是即时。
还说吃吧,你在饭盒里留下鸡腿,等着最后吃,你弟弟嘴馋给你夹走了,你很愤怒,但是不至于恨他;但是有人说这是应该的,因为你是个女孩,将来是外姓人,好东西得留给传宗接代的孙子吃,那你应该会恨说话的这人。我也觉得你应该恨。
情感是环境和文化共同塑造的,情感关系比情绪共鸣更深入。
你看朋友圈里的礼节性点赞,难听的叫:商业互吹,好像一团和气,但其实是大家都不愿意拿出真性情,选择了在情绪上相互迎合,这等于把关系强行磨平了,其实还没有有质量的冲突好。
我的日更里经常收到用户不同意见的留言,有的措辞挺激烈,我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,然后,那个还想做个体面人的我发现,人家看问题不一样,是远远比随口夸你几句、草草地把关系磨平了更好的。
只要他言之有物,这种冲突就能让我换一个角度,对自己的认识变得更稳定。你想突破,那你先把自己脚跟站稳。
相比之下,我倒觉得说谁对谁错不那么重要。在这个情绪满天飞的时代,收获有价值的不同观点是非常值得感谢的。
情绪可能会被刺痛,但是情感不会被伤害。如果对方说错了,那是他的问题;如果对方说得对,又怎么会是伤害?
不是我自吹自擂,在我用过的网络平台里,我们得到用户的建议和批评的质量是最高的。
很简单,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很长,用户们付出了很高的学习成本,这种绑定关系是真实、深入的。君子之交淡如水,但这是如水的情感,不是蜜里调油的情绪。
再重复一遍:一个人要想获得突破,一件事物想在当下产出更大的价值,就要完成从情绪到情感的转化。
那么,问题是:怎么实现这场转换?
就是历史经验。它的工作原理是:把新鲜的、涌动的情绪,和我们过往历史中那些有价值的、被充分挖掘过的东西建立连接。
什么是我说的历史经验?得到用户大多是资深历史爱好者,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。
我换个说法,请容许我稍微抒情一下。我所敬慕的俄罗斯文学大师蒲宁有篇很短的散文叫《耶利哥的玫瑰》,那就是一团带刺的枯草,长在几乎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死亡谷里,但是你把它带到离开故土几千里外的地方,直到它彻底干枯,只要放进水里,就会立刻舒展起来,重新长出小小的叶片和粉红色的花朵。
蒲宁写道,“古代东方人往往在棺内、墓中放一朵耶利哥的玫瑰,表示相信生命是永恒的,死者能够复活。”“世上没有死,存在过经历过的东西不会灭亡!只要我的心灵,我的爱,我的记忆活着,就不会有离别和失落。”
这就是我心目中的、属于情感的历史,也只有文学性的描述才能让你感受到它。
我相信我们和我们的先人,和过去的生活,依旧存在着真实的,长有叶片、开出花朵的关系,这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关系,这是生命到生命的关系,这种关系也是我们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,否则的话,我就是一团乱麻一样的情绪,没什么意义。
这不同于历史学的视角,但我相信它对于感受文化、艺术很有意义。
我也用这个标准来观察一件艺术作品、一个文化现象是怎么来的。
上个星期,王潮歌导演做客我们的《启发俱乐部》,你看,我说我配不上这个舞台真的一点儿都不是客套话。不过,既然来都来了,作为启发的延续,我们可以接着来聊那一场的感受:如果你去戏剧幻城,将会经历一场什么样的自我突破?
看王导的那期,不出我所料,她断然拒绝对她的天才进行模式化分析,回答了一个“呸”字,这其实是好心,否则别人会误入歧途。不过,罗老师也从他的认知习惯里,发现了他总结为“现实编程”的能力。
俩都是对的,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有不同位面,不同视角。如果用游戏角色来说,罗老师是狂战士,管它什么,伤害值拉满,一棍子干倒,翻过来看个究竟;王导是魔法师,“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”,答应了你就会被定住。
魔法当然拒绝分析,只有魔法能打败魔法。魔法师和狂战士是应该组队的,而且把哪个角色升级到顶,都是能通关的英雄。
上周的这个晚上,王导在这里用她大法师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讲了,戏剧幻城是怎么样无中生有的?我们一说去幻城的体验,都是说震撼的沉浸式视觉效果,她告诉我们了,那个不重要,重要的是:内心的丰富。
内心丰富是怎么触达的?我作为一个观众,和你一起猜测一下,首先,那是一场对情绪的管理。
我听说,她在演出时常常在台口,观察前台观众的表情和反应,如果是她预计的那样,就像下棋时看到对方落入了自己的设计。也就是说,我们所感到的情绪是王导让我们感到的。
在那两个来小时的演出里,她用声光效果和故事、表演,把你从一种基本的情绪带进另一种感受里,所以我们看完之后,感觉像是心灵洗了一个热水澡。
这还不够,她还要把你带进一段历史命运里去,把这些情绪梳理开,重新浸泡在历史的河流里,和河南这块土地,和这块土地上的先辈连接起来。
这是什么?这就是最珍贵、最厚重的情感,是生命层面的体验。所以,一场演出不够,要几十个小时的连续戏剧表演,才能让你看全河南有过的和未来的故事。
所以,一个剧场也不够,必须是一座城,一个大型、封闭式的文化场,让你把自己那些情绪像外衣一样脱掉,完整地接受更厚重的、悲剧性的历史氛围。
我觉得,这就是我们在戏剧幻城里的体验,这可能也是罗老师描述的那个“现实编程”的过程。
我们今天常常是自己被困在一团情绪里,剪不断,理还乱,这时候文学、艺术的价值出现了,你进入它,或者说把自己交给它,那些柔软、细腻的情感在出口的那头等着你。
你看,这就是文艺带给我们的自我突破。这就是你会在戏剧幻城得到的自我突破。
你一定要珍惜在戏剧幻城里的哭泣。人们喜欢问“文学的用处是什么”?我很喜欢一个回答:它会让你心灵柔软。
我相信,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,不是谁心狠、谁心硬谁就最成熟;真正自我突破了的人,心灵是敏感的,柔软的,同时又是因为柔软而坚韧、强大的。
- 图片文本 转自得到APP -
若侵权请公众号·留言联系删除
好文推荐·点击观看
喜听 | 12时辰养生音乐男女都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定律宫崎骏 9 部暖心动漫电影,治愈了无数孩子
心理营养: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各有所需
很多人在以攻击自己的方式来消化自己情绪 让身体和大脑彻底放松的七个方法
👇点击关注👇
👇让身心更健康👇
👇点个赞或在看 让爱传播👇
好文推荐·点击观看
心理营养: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各有所需
很多人在以攻击自己的方式来消化自己情绪 让身体和大脑彻底放松的七个方法
👇点击关注👇
👇让身心更健康👇